今天我们来聊聊“讨好型人格”这个话题。

前言

想起电视剧《女心理师》中,打工人小莫在公司里总是放低姿态去帮助别人,包括给同事带免费的早餐,帮他们处理各种闲杂工作等。可有一次部门聚餐临时更改地址,却没有一个人通知他。哪怕他平时对同事再好,换来的却是大家一次次的孤立。

在现实生活中,像小莫一样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并不少见。这类人往往内心善良而敏感,常把自身价值建立在外界的认可上,用心讨好却受尽委屈,长此以往,他们失去自我,生活陷入迷茫。

一味地讨好别人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状态,那我们要如何杜绝这种讨好者形象呢?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与其纠结这种人格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如利用讨好他人的欲望,重建和谐的社交关系。

在《停止讨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这本书中,作者迈克·贝克特尔认为,只有改变讨好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从不健康的讨好者向健康的讨好者过渡,我们才能在自爱中收获幸福的人生。

讨好型人格是怎么养成的?

之所以会有“讨好型人格”存在,本质上还是因为这些人在小时候有过被孤立的经历,如遭受了家人或者同学的冷落,整天独来独往,内心缺少安全感。他们在谨小慎微中成长,之后为了融入集体、赢得别人的肯定,他们又不得不把自己放在卑微的位置上,做着一切讨好的事情。

那么,讨好者都在担心什么呢?

首先,害怕被讨厌。这也是讨好型人格中最典型的一种特征,他们害怕一旦拒绝别人,就会被人嫌弃或者指责,因此,为了维持表面的良好关系,就算内心再抗拒,讨好者也会爽快答应别人的请求。

比如在工作中,同事让你帮忙改一下PPT或者润色一下工作报告,尽管当时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但因为想得到对方的肯定,你甚至不会解释自己的处境只能点头接受同事给的任务。久而久之,这种不断的付出不仅换不来别人的尊重,还一点点消耗着你的整个人生。

其次,害怕被忽视。讨好者自我价值感极低,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慷慨大方,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被认可的需求。 一旦认为自身不重要,就会认定人生毫无意义。

举个例子,我们在集体中发表言论,结果没有人回应,如果你心态健康,会认为“可能我声音太小,大家没有听到” ;如果是讨好者心态,你可能就觉得自己无足轻重,不被其他人重视。

“被需要”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非常重要。但如果过于在意外界的看法,我们就容易出现紧张、不安的心理,甚至在行为上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再次,害怕冲突。在表达意见或者面对利益时,讨好者为了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往往会委曲求全,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直到自己逐渐边缘化。

假使一个朋友借了你钱却迟迟不还,明明你也急需要钱,但碍于面子,也怕因此得罪朋友,你一直开不了口,只能在心里默默着急。

回避冲突在短期并没有坏处,但随着一方积压的情绪越来越多,双方感情也会愈加紧张。只有敢于表达自己的原则,别人才不会无止境去触碰我们的底线,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流动起来。

如何在“讨好”中收获幸福的人生呢?

当然,如果我们“讨好”的动机是替人着想,那么满足别人的需求是健康可行的。但很多人的善意仅仅出于想换取对方的肯定,那么讨好就是一个功利的行为。

想要摆脱这种讨好模式,我们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像迈克·贝克特尔所说的,你并非不能去讨别人喜欢,而是先关注自我感觉,只有内心纯粹才能换来舒适的人际关系。

换句话说,我们要做一个健康的“讨好者”,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任何目的,也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只是发自内心想对别人好。那么,我们该如何从不健康的讨好者过渡到健康的讨好者,并收获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首先,推迟做决定。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在生活和工作中很难拒绝别人,习惯性答应别人的请求后,经常要为此付出很多精力,从而没有时间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如果直接拒绝对你来说很难,那不妨从推迟说“是”开始。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通过大量研究表明:要想提高决策准确性,让大脑屏蔽干扰,只需要推迟 50到100 毫秒的时间做决定。

所以,当有人向你提出要求时,不要立马拒绝或者答应,只需要告诉他:我现在有点忙,晚点给你答复好吗?或者:我不太确定周末有没有时间,让我先和家人确认下有没有别的安排,可以吗?

在有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后,再理智问问自己:这是我真心想做的事吗?如果答应了这个要求,我还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工作吗?在不断的尝试和改变中慢慢走出不懂拒绝的惯性,从而修复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其次,建立价值感。俗话说:开满花的土地

不会长草。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旦你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滋养自己的内在,就没有人能过多消耗你。想要从讨好的行为模式走出来,我们可以结合个人擅长的事情,为自己建立价值感。

比如你的工作是宣传,你对写作又充满兴趣,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这项爱好融入到工作中。平时多阅读相关专业方面的书籍,多动笔培养自己的写作功底,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

随着知识面的增长和写作能力的提升,你就有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在每日复盘时也更能快速厘清各项事务的侧重点和分工安排。通过梳理工作内容,让自己每一次行动都落到具体的事务上,一旦你能有效实现一个个小任务,我们就能在这种强大的工作效率中收获到满满的自我认同感。

最后,接纳你的讨好行为。当我们建立了自己的价值感时, “讨好”也逐渐升级成了一种高情商的表现,这时我们需要勇敢接受这种行为。

比如你的同事长得很普通但衣品非常好,这时你就不要夸她“你长得真美”之类的违心话了,要想让自己的夸奖显得诚恳,就可以说 “哇,你帽子和衣服非常搭,看起来很适合你的气质呢”。

只有内心积极健康,如此我们才有发现美的能力,并愿意发自内心去欣赏对方,反过来,一个人表露出的真诚自然也更容易换取别人的好感和信任。在人际关系中,一旦把“讨好“转化成高情商行为,你就拥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总结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 讨好者心理主要在害怕被讨厌、害怕被忽视、害怕冲突等方面中养成。

2.让“讨好”变成一种高情商表现,我们需要从推迟做决定、建立价值感以及接纳自己的讨好行为三个方面下功夫。


下载提示

后期增加直接搜索下载的提示

在线看完整版,到微¥信%&工……种号%【供图】&【或者搜索:gongtugongtu】

主题授权提示:请在后台主题设置-主题授权-激活主题的正版授权,授权购买:RiTheme官网

本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果侵权请告知删除